买房,原本是一件值得开心的大事。
而和最好的朋友一起买房,听起来是不是不错?
今天房产君给大家带来的,就是一个这样的真实故事,故事的主人公名叫Victoria Mortimer。
以下,是她的自述:
2017年,我和我最好的朋友一起,在伦敦东部的哈克尼(Hackney)买了一套两居室的公寓,总价42万英镑。
我们各自出了2.1万英镑的首付,房贷月供也是一人一半,每月各付600镑。
当时我们都觉得这个计划很不错:一个人根本买不起,两个朋友一起买,既能省钱,又能早点拥有属于自己的家。
我们是十几年的朋友,从没红过脸,感情深得很。
前两年确实一切顺利。我们一起住、一起打理房子,生活节奏也差不多。
但事情在我谈恋爱之后,开始变了。
我和当时的男朋友感情挺好,渐渐就不怎么在我们买的房子住了,更多时间都在男友家过夜。
我心里有点不踏实,想着要不把我的房间租出去,这样我人不在那住也不至于“白交钱”。
可没想到朋友不同意。她觉得这种做法不公平,反而提出:要不咱们干脆卖掉房子吧。
说实话我当时挺震惊的,觉得她反应过大。但我们谁都不愿意让步,谈着谈着,差点走到打官司的地步。
最后她同意买下我那一半的产权,算是和平“分手”。但这件事已经伤了我们十几年的友情。
我真的觉得,
比失恋还难受。
以为故事到这就结束了?
还没有!
2019年,我和男朋友分手了。
租不起房、又还在等产权转让完成,我只好厚着脸皮搬回那个我们共同买下的家。
我们俩又住在一起,整整一年。
那段时间别提有多别扭,空气都尴尬。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,成了最熟悉的“陌生人”。
2020年,产权终于彻底转让完毕,我彻底搬走了。
这段友情,也宣告终结。
现在,我自己买了一套新房,£460,000的两居室。
虽然压力更大,但至少完全属于我自己,心里也踏实。
回头看,我真的很想跟所有人说一句:能一个人买房就别合买,特别是和朋友。
不是说朋友不值得信任,而是:人会变,关系也会变。
当初我们感情好得像姐妹,谁能想到后来连说话都小心翼翼、连一起吃顿饭都做不到?
现在每次有人问我这事,我都会说一句:
“这事别碰,真的是友情杀手。”
别让一套房,毁了一段多年友情。
有时候,上车没那么急,自己走慢一点,可能更安心。
在英国,如果真的考虑和别人合买,请务必做好这几件事:
1.签署《信托声明(Declaration of Trust)》
别觉得这是多此一举,这是保护你们双方权益的底线。
这个文件会明确:
谁出了多少首付
每个人占多少产权比例
每个月的支出谁负责多少
卖房时各自能分多少钱
万一一方突然失业或无法继续还贷怎么办
有了这个文书,一旦未来产生分歧,就不用靠“友情”去扛,法律来解决最清楚。
2.提前约定“变动方案”
人是会变的。你们现在可能都单身、都爱这套房,但三年后呢?
所以务必要提前讨论几个问题:
万一一方要搬出去,是租出去?还是卖掉?怎么补偿另一方?
如果其中一方谈恋爱了,TA的另一半能不能住进来?要不要补贴?
想提前卖房怎么办?必须两人都同意吗?谁说了算?
有一方突然不还房贷怎么办?怎么保障另一方权益?
这些问题,一定要提前聊、写下来、甚至也可以请律师拟一份补充协议。
3.冷静、现实地看待友情和金钱的关系
你们现在关系再好,也别天真地以为“不会出问题”。
房产是刚性资产,不像租房说搬就搬
钱一旦牵涉到生活方式、个人选择,就会变得非常“情绪化”
两个人对家的标准可能完全不同:一个想简约风,一个天天网购堆包裹;一个喜欢请朋友来蹦迪,另一个喜欢清净不吵闹……
再加上人生节奏也会不一样:一个升职加薪想换房,另一个刚被裁员想节省开支……这时你就会发现,房子本身没错,但关系真的撑不住“合伙人”这种角色。
所以,请把合买房看作“签合约、做生意”,不是“合租室友+情感投资”。
4.明确每月的所有费用分摊
不止房贷!还包括:
物业管理费
水电煤气网
家具维修、保险、地税等等
最好用一个共享表格(如Notion、Excel或App)定期记录,透明最重要。模糊账目是友情杀手。
5.保持定期沟通,不要冷处理问题
钱的事、住的事,千万别“憋着不说”,最后一爆炸,友情直接over。
可以定期每季度来一次“室友会议”或“账务对账”,防止小事拖成大雷。
鼎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