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赞助商撤资”的消息在篮球圈内引发轩然大波时,李梦发布的一段训练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——她在训练中连续命中了10记三分,汗水滴落在地板上,展现出她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个正竭尽全力以实力回归国家队的姑娘,反而被一群自媒体陷入了舆论的漩涡,备受指责和误解。所谓的“队友力挺”,“罢赛”甚至“韩旭深夜发文”这些戏剧化的标题,看似是为李梦辩护,实际上却加剧了她回归的难度。这样的帮助,恐怕远不如给她添堵。
其中,一些所谓的“猛料”被传得沸沸扬扬。比如,有账号声称“李月汝公开表示没有李梦就不打亚洲杯”,然而,李月汝本人很快便否认了这一说法,她在接受WNBA赛后采访时笑着回应:“我连国内的热身赛都没看完,哪来的时间说这些话?”更荒谬的是关于“赞助商撤资”的传闻,一位运动品牌的市场部负责人亲自亮出合同:“我们与女篮的合作期一直持续到2028年,没必要多虑。”网友@篮球老司机翻出这些账号的历史推文,发现他们在上周还在抨击李梦“不配进国家队”,而转眼又成了“铁杆支持者”。评论区更是有人调侃:“这些人怕是连篮球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,只知道借机蹭热度。”
展开剩余76%其中最让人愤怒的,是一场热身赛对阵澳大利亚的失利。原本只是一场普通的教学赛,却被某些自媒体炒作成了“宫鲁鸣不用李梦的报应”。他们一边指责“没有李梦的女篮就是二流”,“锋线得分荒全怪教练”,一边将比赛中的失误画面编辑成集锦,煽动球迷情绪,激起了不少不明真相的观众的不满。然而,媒体却故意隐瞒了一个关键事实:那场比赛中国女篮上场的几乎是全替补阵容,主力球员并未出战。就像有球迷所言:“这些人连首发名单都没搞清楚,就敢对战术指手画脚,脸皮比篮球场还厚。”
这些虚假谣言给李梦造成的伤害,远远超过了输掉比赛本身。国家队的选人最忌讳“舆论绑架”,回想当年王治郅因为类似的风波错失了几年黄金时光。而此时,宫鲁鸣正处于选拔球员的关键阶段,这些无端的谣言反而让他变得更加谨慎。有圈内人透露:“原本教练组正在讨论李梦的康复情况,但一提到她就头疼,怕被外界误解为屈服于舆论压力。”李梦在一次采访中直言:“回国家队是凭实力,而不是靠吵架。”然而,这些自媒体偏偏将本应是赛场上的竞争,硬生生变成了舆论的骂战。
更让人觉得可笑的是,这些账号的“变脸速度”。如果女篮亚洲杯夺冠,他们肯定会第一时间删掉之前的负面评论,转头写上“宫鲁鸣慧眼识珠,青春风暴席卷亚洲”;如果成绩不理想,他们又会把“当初不让李梦上场”的旧账翻出来,就像上次的世预赛,一些账号先是猛烈批评周琦“波兰中锋”,待球队赢得比赛后,立刻改口夸他“亚洲第一内线”。评论区一片嘲笑:“你们家是开变脸培训班的吗?”这种毫无原则的炒作,不仅让球员感到心寒,也让忠实的球迷感到厌烦。
然而,李梦的处境并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糟。她的康复进度远超预期,在WCBA的康复赛中,李梦场均贡献18分,三分命中率也回到了38%。只要她继续保持这个状态,等到亚洲杯结束后,国家队一定会重新考虑她的回归。真正的球迷在社交平台上纷纷留言鼓励:“梦姐好好养伤,球场上见真章。”而那些天天高喊“为李梦鸣不平”的自媒体,恐怕正希望她永远被话题困扰,继续为他们带来流量。
篮球圈里有句老话:“球场的事,球场解决。”李梦是否能回归国家队,决定权在于她的训练态度和比赛状态,而不是谁的嗓门更大。与其让这些自媒体不断编造故事,不如多关注女篮的备战细节——张子宇的内线脚步日渐成熟,杨舒予的防守滑步愈加稳健,这才是中国篮球的真正风采。
总而言之,我们应该支持的是中国女篮这个集体,而不是被某些别有用心的流量制造者牵着走。无论最后的12人名单里是否有李梦,姑娘们在亚洲杯上的每一次拼搏都值得我们尊重。而对于那些瞎掺和的自媒体,最好的回应就是:别去看他们说什么,专心看球就好。
发布于:福建省鼎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